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0万,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省辖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多年来,济源人民秉承着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务实重干,先行先试、创新创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济源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总定位和“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走“城乡一体化”的总路径,按照“持续求进、力求先行”的总基调和“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的总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2012年生产总值完成440亿元,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完成47.2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9亿元,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6.8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4.6亿元,增长16%;外贸进出口完成29.2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出口完成7.9亿美元,增长7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40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48元,增长1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济源是一座山水文化名城。济源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摇篮地带,历史文化厚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相传轩辕黄帝曾在王屋山设坛祭天战蚩尤,开创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曾在此建都;战国时代,古轵作为韩国的都城,位居“天下名都”之列;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济源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济源古代历史名人众多,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曾在此求仙修道,玉阳公主在沁水河畔修建沁园,著名的词牌名“沁园春”由此而来;药王孙思邈常年在王屋山悬壶济世并终老于此;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此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济源还是名相裴休、“茶仙”卢仝、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的故里。济源地处太行山南端、黄河北岸,境内大山大河交相辉映,山水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培育了王屋山、黄河小浪底、五龙口、济渎庙等知名景区。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黄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库、黄河三峡于一体,烟波浩渺,壮丽秀美,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五龙口有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济渎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近年来,济源旅游发展融合愚公文化、济水文化、道教文化、黄河文化、卢仝茶文化、荆浩画文化等特色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荣获“中国旅游品牌榜最具人气旅游城市”称号。
济源是一座创新创业之城。济源从来就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先行先试、创新创造已经融入济源人民的血脉当中。从修建可与红旗渠相媲美的“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到全力支持世纪工程小浪底建设;从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率先在全省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实现了由县到县级市,再到省辖市的体制跨越……济源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先行先试、创新创业的奋斗史。特别是近年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促进转型、积蓄后劲的重要抓手,实施了沁北电厂三期、河口村水库、小浪底北岸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村级集体资产股份改革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探索创新了市级领导分包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持续7年在全市开展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一创双优”教育活动,着力解决了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前已形成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已形成蔬菜、烟叶、薄皮核桃、冬凌草、畜牧五大特色产业,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大开放、大招商”战略,吸引了富士康、中国煤科、伊利、双汇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济源,先后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2011年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济源是一座精致大气之城。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按照“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编制完成了《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初步形成了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六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施“11334”战略,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的理念,推动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做大扮靓。扎实推进复合型组团和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达到53.3%。将全市528个行政村(居)整合规划为41个新型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加快转变。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篮球城、文化城、世纪广场等一批市政设施建设成为济源靓丽的城市名片。道路、供排水、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市。济洛、济焦、济晋、济运高速公路“十”字型交叉,形成了以济源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30分钟左右可达洛阳、焦作、晋城,1个半小时左右可达郑州、运城,已成为豫西北、晋东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在济源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2%,周边地区居民在济源购置商品住宅已占全市商品住宅销售总量的13%,省级示范性高中济源一中在校生的28%为周边县(市)的学生,整个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正在加快向中原经济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迈进。
济源是一座美丽宜居之城。灵而秀、净而美,是济源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济源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城市水系开发和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南太行生态区、沿黄生态区“两区”建设,形成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三网”生态构架和“四水绕城、多湖点缀”的生态景观系统,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持续8年开展造林绿化、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3+1”工作,切实加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力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森林覆盖率达到42.4%,荣获中美低碳试点示范城市、河南省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并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唯一代表城市参加了联合国多哈气候大会。与此同时,围绕打造现代休闲宜居城市的目标,持续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提升、文化惠民、医疗健康、社保统筹、安居保障、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公交便民、平安善治等“十大幸福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免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率先在全省完成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村有标准化卫生所;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被征地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在全省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敬老补贴,各项保障标准全省领先。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安全感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被评为“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座环境优美、功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繁荣的美丽宜居之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主办单位:济源市水利局
单位电话:0391-6633141
单位地址:济源市行政二区8号楼
技术支持:济源市煜智网络有限公司(0391-6629292)